2023年5月14日 星期日

SDG,ESG,DX

標題是熱門了好幾年的話題,總社放為年度目標,老闆在跟隨總社的方針之下,身為下層執行的我,自然是必須要比老闆更懂,但是,各種宣傳資料看了再看,還是搞不清楚到底在說什麼,完全不知道具體要做什麼,只知道有專家學者提出了可以提高利益的理論,然後顧問公司又到處宣傳,這剛好切中一切以利益為上的公司體制,於是從外部找了人來做資料喊口號,設定很多看似有做卻又不知所云的活動,想當然耳,在這種打高空的活動之後,下層就被認為已經具備相對能力,可以做出高層想要的,結果只能自求多福了。

在這樣的層層迷霧之下,根本看不清事物的本質,只好先理解這些名詞的意義,去除那些為了推銷,而添加的無謂的修飾,然後再來整理成自己的感想,才有機會自己能做到什麼。

快速看過一些說明之後,依照時間軸來整理的話,就有了一點簡單的概念。

2004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和財團法人責任投資協會(PRI)共同發表了一份報告,報告中首次提出了ESG概念,就是環境保護(Environment)、社會責任(Social)和公司治理(Governance)的縮寫。

當時,這些策略關注的是環境、社會和治理等表現,希望企業家或投資者將這些策略納入投資決策中,但這些跟利益無關,甚至會增加成本的內容,在那時候沒引起什麼重視。

2015年,聯合國宣布了「2030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簡稱SDGs,總共有十七項目標,從這些課題來看,氣候變遷、經濟成長、社會平權、貧富差距,再怎麼說這些層級太高了,都是國家級的議題,而且這些課題怎麼看都是跟不公平有關,巧妙的是它的名稱是永續發展。

這就對了,永續經營發展是企業家跟投資者最喜歡的,但問題是前面講的,SDG的層級太高了,怎麼會是企業家或投資者想做的事情,解套的方法來了,就是ESG,如果想要永續經營發展,做好ESG,但是,力道還不夠。

要讓ESG登上檯面被重視,需要再跟其他議題有牽連,剛好,溫室效應減碳議題沸沸揚揚,決定了,E的Environment就是你,於是,

2021年11月13日,第26屆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197個與會國家為了避免氣候變遷危機,共同通過新協議:《格拉斯哥氣候公約》,在這個公約裏,綠能減碳什麼都有,最後,再推出ESG指標,用來評估公司的好壞,於是,ESG火紅了。

但是,當我們仔細看ESG的項目時,就會發現這跟公司的發展幾乎是矛盾的,更麻煩的是上層看到這些似是而非的廣告,興致勃勃的作為目標時,底下的人卻是一頭霧水,不過別怕,這種時候,一定會有顧問公司出來,自信滿滿地告訴你他輔導過哪些公司順利達成ESG,先不論真假,我們來看看ESG有什麼就可以知道了。

E就是Environmental,
氣候變化戰略,生物多樣性,水資源效率,能源效率,碳排放
看似很大的議題,其實重點是碳,而市場上也早就準備很多碳排放、碳足跡等等的工具,
只是要注意的,到底公司是否真的需要做這些調查,還是做好節能就可以,
但,如果老闆已經深信這是該做的事,那就在顧問公司進來之前,生一份報告給他吧,
理論上他也是看不懂,為了不要讓麻煩找上你,就先自己找事。

S是Social
機會平等,健康與安全,人權,產品責任,童工
這是一個敏感的議題,也是很多老闆不想碰的議題,在想要避重就輕的時候,
剛好出現一個名詞來解套,叫做DX,但DX是新東西嗎?
它是一個新名詞,但不是新東西,又是一個可以拿來說嘴的東西,後面再來說。

G是Governance
商業道德,遵紀守法、董事會的獨立性,主管薪酬,股東民主
這個領域就不是下層人可以做的,小公司沒這些事,大公司有專人處理。

念歸念,該做的事還是要做,回頭來討論下面的人可以執行的前兩項。

首先,環境是個很複雜的議題,不是一兩句可以說明的錯綜複雜的地球科學,
不過有趣的是,那不是重點,因為我們在講的環境是以人的角度為出發點,
對,地球只有一個,但,環境保護其實那跟地球沒有關係,
因為地球只要火山爆發或者一個大地震,就可以毀滅人類,
不需要人類擔心地球會變成什麼樣子,那只是一個讓議題再往上升級的說法,
本質上說到環境就是帶進影響人類生活的內容,激起大家的危機感,
再加上使用地球這個名詞引起大家的使命感,這就會是一個很好發揮的項目,
麻煩的是,還需要一個代名詞可以作為討論能源資源氣候生物時使用,
我比較有印象的是臭氧層破洞,可惜那時候的範圍太小且議題性不夠,
然後很快就有替代性物品出來,只好草草發表有在開始修補就不了了之,
接著,溫室效應這個名稱的出現,帶來了希望。

先澄清一個觀念,溫室效應不是壞事,是有了溫室效應才能讓地球的溫度不會那麼冷,
問題是效應過頭了,溫度升高到影響到人類的生活環境,不管是吃的用的都收穫不足,
只是,為了要幫溫室效應找出元凶花了一點時間,因為影響的氣體很多,
常見的二氧化碳、甲烷、氫、氟氯碳化物和臭氧都是,
那要選哪一個好哩?在考慮到範圍大又沒什麼用處的話,那就是二氧化碳了,
結果沒有讓人失望,也出現了新名詞助攻,大致就是碳足跡、碳排放、碳盤查,
這些名詞都會有顧問公司來說明得清清楚楚,提供各項工具,
重要的是要自己能掌握碳足跡之後,再來討論減碳的對策,不要先做不瞭解的動作。

再來是社會,如果認真看每個項目,其實都是會增加公司成本,
這就跟公司的本質背道而馳,那,我們換個方向想一下,
其實社會責任的主要目的就是展現公司對於員工關懷的一面,
那麼,如果我們可以減輕員工的負擔,又可以增加公司的產出,那不是很好,
所以,效率化這個名詞被放大強調,然後,我們已經開始在做的紙張轉成電子檔,
也被給了一個名詞,叫數位化,資料數位化,流程數位化,工具數位化,
只要把身邊的資料數位化,做個系統把流程數位化,就可以讓工作效率化,
縮短時間做更多的事,員工高興,老闆高興,就可以達到社會責任,為了讓老闆更高興,
我們可以用這些數位化後的業務創造新的競爭優勢,這就是數位轉型了,
顧問公司可以提供很多數位化的方案,重要的是我們要知道哪些需要數位化,
不要被競爭優勢的美夢給迷惑,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

最後,要談的是資安。







AI即將成真,但還只是個說詞,裁員才是真的

 在資本主義利潤為上的精神之下,企業無不奉行任何能節省成本的方法,尤其是裁員=財源的想法,但是,當生成式AI這個風潮興起之後,西方不斷傳來裁員的新聞,不管是科技或者金融,但東方在ai的運用卻還是雷聲大雨點小,這是一個很有趣的現象,我就來講講,以一個擔任公司內部推廣DX活動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