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9日 星期日

AI即將成真,但還只是個說詞,裁員才是真的

 在資本主義利潤為上的精神之下,企業無不奉行任何能節省成本的方法,尤其是裁員=財源的想法,但是,當生成式AI這個風潮興起之後,西方不斷傳來裁員的新聞,不管是科技或者金融,但東方在ai的運用卻還是雷聲大雨點小,這是一個很有趣的現象,我就來講講,以一個擔任公司內部推廣DX活動的角色,在過程中,觀察到上下層不同的想法、矛盾的作法。

先特別說明,這邊講的AI都是指生成式AI,從1956年,AI這一詞被正式提出以來,有很多派別發展,但只限於特別專業領域使用,這邊不談技術,不過,說實話,就連生成式AI也還不具備思考能力,它只是機率性的結果,在另外一篇好好聊聊。

回到主題,首先,本質上的不同就是成本,西方的薪水物價就是遠高於東方,尤其是白領階級的薪水,自從管理學出現之後,當不景氣的時候,第一被檢討的都是勞動階級,因此,只要有任何工具出現,不管效果如何,應該說顧問公司無所不用其極的宣傳之下,先裁再說,至於後續發現有問題不能用,再找新人來補,那是另一個話題,但是,這次可以確確實實的向白領階級開刀了,總結一句話,先叫AI做,AI不能做的,再找人來做。

只不過,目前檯面上看得到的懂生成式AI的大佬,在談的都是怎麼用AI,注意,是用AI喔,AI還是助理的概念,至於AI代理,想要取代人,是在階段性的實驗實用,理由後面慢慢會提到,那麼,已經用AI取代人的公司呢,很快會嘗到惡果,需要回頭找人來做,麻煩在於已經被改了一圈,即使真的能找到人來做,又要改,等到真的改好了,又會發現AI真的可以取代人了。

東方呢,人力成本太低了,基本上,遇到業務上的問題,能用人解決的幹嘛用系統,找派遣甚至外包來做,這造成一個有趣的結果,東方的廠商幾乎都不懂自己的終端產品,舉個例子來說,一個做烤箱的廠商總經理出來說自家烤箱烤出來的麵包很好吃,實際上,這位總經理根本沒吃過,同樣的,我們的設備生產AI的基礎,但卻沒有用過AI。

好了,問題來了,AI是不是真的有效果,不,應該說AI真的有幫助嗎?

先講結論,目前還需要調整,但,很快,只差最後一步,很多顧問公司應該不會講到那一步是什麼,因為他們也不知道,這個就必須讓我說明在推廣過程中所遇到的矛盾現象後,才能夠理解,為什麼就差那麼一點點。

事實上,有一個職業是滿契合目前的AI的,

前面提到,東方的公司高層都不太懂自己的產品做出什麼了,怎麼又會去瞭解公司即將要導入的東西呢?因為高層對於這些瞭解都是來自專業的外部人員所做的報告,公司的內部人員幾乎不知道自己被講成什麼樣子,也不知道會變成什麼樣子。

比如,AI可以取代人嗎?這個問題其實是假議題,實際上是要看業務內容

但是,那些專業的外部人員只會說可以節省很多錢

我們來看一個例子。

總公司要做一個系統來幫各國分公司統一資料的輸入,節省大家管理的時間,在聽取專業的外部人員做了系統之後,結果是~? 造成各國分公司負責人員的離職

統一!!這件事本身就是個問題

每個國家每個地方的業務流程法規不同,所需要的資料格式跟計算方式也不同,如果想在一開始就統一,總公司達成了目的,分公司卻只能在系統外做各種補救。

好不容易總公司聽進去了,卻找了更多不懂狀況的專業人員來聽取分公司意見,做出匪夷所思的決定。

上面看到的跟下面做到的,是不同東西

因此,上面的人常常說要好好善用AI,但他本身卻沒有使用過,能期待他懂什麼

現在的生成式AI是還沒有思考能力的,他是查資料整理資料的高手,你給他的指示越明確,條件越齊全,給出來的資料精確度就越高。但是,當上面的人錯誤的期待AI能思考,會是什麼情況,他可能會說,去問AI啊。

矛盾的地方在於,常常底層的人很難具體說明自己為什麼很忙,或者需要改善什麼,因為他已經習以為常了,如果你稍微省略了幾個步驟,或者減少了幾個文件,他反而會覺得困擾偷偷加回來,當上面的人要求改善,下面的人不知道怎麼改善,由上而下的政策能做得好嗎?

請了一批專業的專家進來,那又要看看是否能找到好心的,願意真正去理解實際的流程,對症下藥,但,大部分聽到的都是按照標準流程,填寫一堆資料,提出一堆需求,然後再說這個不行那個不行,做了一個似是而非的方案,不知道從哪裡湊出來的數字,上面的人看了很高興,下面的人看了猛搖頭。

因此,從來重點只有一個,能夠讓執行的人自己提出改善方案,然後,你會看到,最近的消息是,自己培養出來的AI取代了自己,注意,不是AI取代了自己。

所謂的最後一步就是培養,而不是直接使用既有的商用AI。

道理很簡單,執行上卻很困難。

效率好能力高的員工都有他自己的一套,不管是小工具,或是抓重點,就是比別人快,不要講專業的程式軟體工程師,像是寫個公式、函數或是巨集,都可以減少一些時間,是不是把這些工具給別人用,就可以複製同樣的效率,這裡有個迷思。

先來稍稍談一下管理是什麼?

當福特推出流水線,骨子裡就是在講標準化的時候,就是希望每個人的表現都能是一致的,設定一堆目標達到一定的績效,但,這個前提是每個人的能力都要是一樣的,不一樣的話呢,那就推出一堆課程來期待你變得一樣,事實上,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這是不可能的,人就不是機器啊,怎麼要求做到一模一樣。

好笑的是,以結果論來看,一切還真的變好了,當然,這裡面有很多故事可以說。

岔題講個例子,我經歷過幾家公司,人事部門都會找外面的專家來教育怎麼跟部下談事情,幾乎第一個都會提到同理心,先用"怎麼了"起頭,對方講完之後,再用"你講的我都懂"或者"我也跟你一樣"之類的用語,想要用同樣的模板套用在人身上,同樣好笑的是,部下聽到"怎麼了",有的人是"明知故問",有的人是"管你屁事",有的人是"講了也沒用",然後再聽到"你講的我都懂",幾乎都是覺得"假惺惺",結果員工關係越來越差,再找專家來開課,再成立一個專責單位來負責,這就是想用一套標準套用在所有人的結果,不是不能做,是有前提的,這個現實的前提,歐美公司願意出,但亞洲公司很難。

有一句話可以形容,初心是好意,行事是惡意

好,回到主題,同樣的,我們也是被要求把這個邏輯套用在現在的工作,定義出標準流程,然後要每個人都做出同樣的結果,再來要降低成本,提高效率。這時候,我們應該可以知道會是什麼結果了吧。

不過,生成式AI橫空出世,讓這個標準變得可能了,因為,管理就是要所有的人做出一樣的績效,那AI就是可以同樣複製貼上。

但,為什麼亞洲的推行跟裁員沒有那麼熱烈呢?AI目前的成本還是很高,而亞洲的人力還是很低,所以專家們不斷的降低AI的能源消耗,不斷的創造更多能源。等到資本家期待的黃金交叉來臨,亞洲就有得好看了。

那麼,該怎麼自保呢?有人說跟人有關的工作不會被取代,這不是很矛盾嗎?人就要被取代了,還有跟人有關的工作嗎?踢球的、打拳擊的,如果是機器人,那麼出現運動傷害是要找誰?難道機器人要去找心理治療師?

目前,只有高教育程度的勞動工作可能還暫時不會被取代,我很慶幸我所在的半導體就是,每次聽到電視上的名嘴在屁台灣的半導體時,我就在懷疑那些名嘴有多少人待過半導體,二十幾年了,我越發覺得半導體就是資本跟勞力,而且只有台灣才可以,就像日本有職人精神,美國有研發精神,這裡讓我稍稍講一下台灣暫時不會被取代的理由。

我們不討論各國都有的半導體專家,也不討論各國都有的經營天才以及他個人的成就,我們要講的是與其他國家不同的地方,以個人親身體驗二十幾年的經驗,再搭配上張爺爺說過的話,精簡台灣有兩個與他國完全不同的特質,白話、難聽的說,就是台灣的小以及工程師的奴。

我們綜觀張爺爺的演講發表內容,都脫離不了工程師跟移動方便,關於這一點,何資深副總曾明確的表示,「如果發生地震,我想所有工程師都知道,他們必須盡快回到公司,當時幾點都不重要,就算是半夜,他們也要回來」

台灣的小,才能讓各廠區的工程師在各廠區隨時調動,當台南發生狀況,半天的時間就能夠從新竹調動工師到台南,復原動能驚人。

所以,工程師的自覺,即使在半夜被地震驚醒,不是考慮家人,而是廠內機台的狀況,這個已經在美國跟日本驗證過了,不用等到地震,只要下班時間到,就可以知道。另外一個體現就是彈性,任何計畫,只要有變化,隨時都是可以修改,這個常常讓人措手不及,而且,一直感覺沒有進度,但,老闆說了算,就是這樣的彈性,才能應付各種突然狀況。

這麼多人類才能處理的狀況,AI怎麼做。

那麼,現狀的生成式AI適合做什麼呢?又該怎麼讓AI實用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AI即將成真,但還只是個說詞,裁員才是真的

 在資本主義利潤為上的精神之下,企業無不奉行任何能節省成本的方法,尤其是裁員=財源的想法,但是,當生成式AI這個風潮興起之後,西方不斷傳來裁員的新聞,不管是科技或者金融,但東方在ai的運用卻還是雷聲大雨點小,這是一個很有趣的現象,我就來講講,以一個擔任公司內部推廣DX活動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