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9日 星期日

AI即將成真,但還只是個說詞,裁員才是真的

 在資本主義利潤為上的精神之下,企業無不奉行任何能節省成本的方法,尤其是裁員=財源的想法,但是,當生成式AI這個風潮興起之後,西方不斷傳來裁員的新聞,不管是科技或者金融,但東方在ai的運用卻還是雷聲大雨點小,這是一個很有趣的現象,我就來講講,以一個擔任公司內部推廣DX活動的角色,在過程中,觀察到上下層不同的想法、矛盾的作法。

先特別說明,這邊講的AI都是指生成式AI,從1956年,AI這一詞被正式提出以來,有很多派別發展,但只限於特別專業領域使用,這邊不談技術,不過,說實話,就連生成式AI也還不具備思考能力,它只是機率性的結果,在另外一篇好好聊聊。

回到主題,首先,本質上的不同就是成本,西方的薪水物價就是遠高於東方,尤其是白領階級的薪水,自從管理學出現之後,當不景氣的時候,第一被檢討的都是勞動階級,因此,只要有任何工具出現,不管效果如何,應該說顧問公司無所不用其極的宣傳之下,先裁再說,至於後續發現有問題不能用,再找新人來補,那是另一個話題,但是,這次可以確確實實的向白領階級開刀了,總結一句話,先叫AI做,AI不能做的,再找人來做。

只不過,目前檯面上看得到的懂生成式AI的大佬,在談的都是怎麼用AI,注意,是用AI喔,AI還是助理的概念,至於AI代理,想要取代人,是在階段性的實驗實用,理由後面慢慢會提到,那麼,已經用AI取代人的公司呢,很快會嘗到惡果,需要回頭找人來做,麻煩在於已經被改了一圈,即使真的能找到人來做,又要改,等到真的改好了,又會發現AI真的可以取代人了。

東方呢,人力成本太低了,基本上,遇到業務上的問題,能用人解決的幹嘛用系統,找派遣甚至外包來做,這造成一個有趣的結果,東方的廠商幾乎都不懂自己的終端產品,舉個例子來說,一個做烤箱的廠商總經理出來說自家烤箱烤出來的麵包很好吃,實際上,這位總經理根本沒吃過,同樣的,我們的設備生產AI的基礎,但卻沒有用過AI。

好了,問題來了,AI是不是真的有效果,不,應該說AI真的有幫助嗎?

先講結論,目前還需要調整,但,很快,只差最後一步,很多顧問公司應該不會講到那一步是什麼,因為他們也不知道,這個就必須讓我說明在推廣過程中所遇到的矛盾現象後,才能夠理解,為什麼就差那麼一點點。

事實上,有一個職業是滿契合目前的AI的,

前面提到,東方的公司高層都不太懂自己的產品做出什麼了,怎麼又會去瞭解公司即將要導入的東西呢?因為高層對於這些瞭解都是來自專業的外部人員所做的報告,公司的內部人員幾乎不知道自己被講成什麼樣子,也不知道會變成什麼樣子。

比如,AI可以取代人嗎?這個問題其實是假議題,實際上是要看業務內容

但是,那些專業的外部人員只會說可以節省很多錢

我們來看一個例子。

總公司要做一個系統來幫各國分公司統一資料的輸入,節省大家管理的時間,在聽取專業的外部人員做了系統之後,結果是~? 造成各國分公司負責人員的離職

統一!!這件事本身就是個問題

每個國家每個地方的業務流程法規不同,所需要的資料格式跟計算方式也不同,如果想在一開始就統一,總公司達成了目的,分公司卻只能在系統外做各種補救。

好不容易總公司聽進去了,卻找了更多不懂狀況的專業人員來聽取分公司意見,做出匪夷所思的決定。

上面看到的跟下面做到的,是不同東西

因此,上面的人常常說要好好善用AI,但他本身卻沒有使用過,能期待他懂什麼

現在的生成式AI是還沒有思考能力的,他是查資料整理資料的高手,你給他的指示越明確,條件越齊全,給出來的資料精確度就越高。但是,當上面的人錯誤的期待AI能思考,會是什麼情況,他可能會說,去問AI啊。

矛盾的地方在於,常常底層的人很難具體說明自己為什麼很忙,或者需要改善什麼,因為他已經習以為常了,如果你稍微省略了幾個步驟,或者減少了幾個文件,他反而會覺得困擾偷偷加回來,當上面的人要求改善,下面的人不知道怎麼改善,由上而下的政策能做得好嗎?

請了一批專業的專家進來,那又要看看是否能找到好心的,願意真正去理解實際的流程,對症下藥,但,大部分聽到的都是按照標準流程,填寫一堆資料,提出一堆需求,然後再說這個不行那個不行,做了一個似是而非的方案,不知道從哪裡湊出來的數字,上面的人看了很高興,下面的人看了猛搖頭。

因此,從來重點只有一個,能夠讓執行的人自己提出改善方案,然後,你會看到,最近的消息是,自己培養出來的AI取代了自己,注意,不是AI取代了自己。

所謂的最後一步就是培養,而不是直接使用既有的商用AI。

道理很簡單,執行上卻很困難。

效率好能力高的員工都有他自己的一套,不管是小工具,或是抓重點,就是比別人快,不要講專業的程式軟體工程師,像是寫個公式、函數或是巨集,都可以減少一些時間,是不是把這些工具給別人用,就可以複製同樣的效率,這裡有個迷思。

先來稍稍談一下管理是什麼?

當福特推出流水線,骨子裡就是在講標準化的時候,就是希望每個人的表現都能是一致的,設定一堆目標達到一定的績效,但,這個前提是每個人的能力都要是一樣的,不一樣的話呢,那就推出一堆課程來期待你變得一樣,事實上,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這是不可能的,人就不是機器啊,怎麼要求做到一模一樣。

好笑的是,以結果論來看,一切還真的變好了,當然,這裡面有很多故事可以說。

岔題講個例子,我經歷過幾家公司,人事部門都會找外面的專家來教育怎麼跟部下談事情,幾乎第一個都會提到同理心,先用"怎麼了"起頭,對方講完之後,再用"你講的我都懂"或者"我也跟你一樣"之類的用語,想要用同樣的模板套用在人身上,同樣好笑的是,部下聽到"怎麼了",有的人是"明知故問",有的人是"管你屁事",有的人是"講了也沒用",然後再聽到"你講的我都懂",幾乎都是覺得"假惺惺",結果員工關係越來越差,再找專家來開課,再成立一個專責單位來負責,這就是想用一套標準套用在所有人的結果,不是不能做,是有前提的,這個現實的前提,歐美公司願意出,但亞洲公司很難。

有一句話可以形容,初心是好意,行事是惡意

好,回到主題,同樣的,我們也是被要求把這個邏輯套用在現在的工作,定義出標準流程,然後要每個人都做出同樣的結果,再來要降低成本,提高效率。這時候,我們應該可以知道會是什麼結果了吧。

不過,生成式AI橫空出世,讓這個標準變得可能了,因為,管理就是要所有的人做出一樣的績效,那AI就是可以同樣複製貼上。

但,為什麼亞洲的推行跟裁員沒有那麼熱烈呢?AI目前的成本還是很高,而亞洲的人力還是很低,所以專家們不斷的降低AI的能源消耗,不斷的創造更多能源。等到資本家期待的黃金交叉來臨,亞洲就有得好看了。

那麼,該怎麼自保呢?有人說跟人有關的工作不會被取代,這不是很矛盾嗎?人就要被取代了,還有跟人有關的工作嗎?踢球的、打拳擊的,如果是機器人,那麼出現運動傷害是要找誰?難道機器人要去找心理治療師?

目前,只有高教育程度的勞動工作可能還暫時不會被取代,我很慶幸我所在的半導體就是,每次聽到電視上的名嘴在屁台灣的半導體時,我就在懷疑那些名嘴有多少人待過半導體,二十幾年了,我越發覺得半導體就是資本跟勞力,而且只有台灣才可以,就像日本有職人精神,美國有研發精神,這裡讓我稍稍講一下台灣暫時不會被取代的理由。

我們不討論各國都有的半導體專家,也不討論各國都有的經營天才以及他個人的成就,我們要講的是與其他國家不同的地方,以個人親身體驗二十幾年的經驗,再搭配上張爺爺說過的話,精簡台灣有兩個與他國完全不同的特質,白話、難聽的說,就是台灣的小以及工程師的奴。

我們綜觀張爺爺的演講發表內容,都脫離不了工程師跟移動方便,關於這一點,何資深副總曾明確的表示,「如果發生地震,我想所有工程師都知道,他們必須盡快回到公司,當時幾點都不重要,就算是半夜,他們也要回來」

台灣的小,才能讓各廠區的工程師在各廠區隨時調動,當台南發生狀況,半天的時間就能夠從新竹調動工師到台南,復原動能驚人。

所以,工程師的自覺,即使在半夜被地震驚醒,不是考慮家人,而是廠內機台的狀況,這個已經在美國跟日本驗證過了,不用等到地震,只要下班時間到,就可以知道。另外一個體現就是彈性,任何計畫,只要有變化,隨時都是可以修改,這個常常讓人措手不及,而且,一直感覺沒有進度,但,老闆說了算,就是這樣的彈性,才能應付各種突然狀況。

這麼多人類才能處理的狀況,AI怎麼做。

那麼,現狀的生成式AI適合做什麼呢?又該怎麼讓AI實用呢?





2024年11月1日 星期五

使用synology

先講結論:Synology不到五年就壞了,換算一下用到的容量,可能租網路空間還比較划算

還在考慮是不是要買下一台

因為在設定的時候犯了很多蠢事,為了可以有地方查詢,再蠢也要寫下來,單純的個人感想

功能上很方便,只是使用上真的要多操作練習,還是記錄免得忘記


Synology photo

建立新帳號的時候,有設定了/photo的權限,還要對每個放相片的資料夾設定權限,但就是一直看不到共用空間出現,蠢在於"共用空間"是在PHOTO設定,但是,我一直在"控制台"的"共用資料夾"裡面找,所以當我想要設定存權限時,一直找不到"共用空間"。

找了很久才發現,要用管理員身分登入synology photo這個套件,找到右上角的帳號圖示,左鍵按下去,選"設定",就可以看到"共用空間"了

有了共用空間,也有個人空間,再來就是照片了,但,跟別人說明的時候,卻出乎意料的不好解釋,因為還有一個功能叫相簿,跟別人講完三個功能之後的反應是,"那我要用哪一個"。

備份Google相簿

有找到好幾種方式,我擷取一個自己比較好理解的方式,文章來源是T客邦
https://www.techbang.com/posts/110703-is-your-google-photos-plugging-up
因為我不太習慣在網頁或手機上處理這些作業,看完整篇文章後,我的順序不一樣

第一
先安裝Google雲端硬碟電腦版,目的是為了在電腦上產生一個磁碟是對應到Google的雲端硬碟
https://workspace.google.com/intl/zh-TW_tw/products/drive/#download

第二,再去Google的匯出工具
https://takeout.google.com/
選擇相簿跟目標之後,記得在下一步的時候,要將"目標位置"改成雲端硬碟

第三,將資訊寫回相片
因為備份的時候,地理位置和拍攝時間,可能會另外寫到JSON檔,所以又要再寫回到相片裡面,就需要工具幫忙,注意的是這個工具預設是解壓縮的格式,所以不要移動照片
https://github.com/TheLastGimbus/GooglePhotosTakeoutHelper

但是,在這裡,我自己沒注意到一個矛盾,就是因為空間不足要將相簿移出,但是備份的時候卻又選擇到雲端硬碟,當然備份不了啊

一直以來,我對於使用軟體有個疑問,其實,以使用者角度來看,一開始是不知道有哪些功能要怎麼用,而是只知道自己有什麼需求,所以,根據使用者的需求再提供功能,會是比較合理的順序,但是,軟體怎麼能理解需求而提供適當的需求,這本來是件很困難的設計,在生成式AI出現後,就變得可能了,可以往這方面思考。







2024年7月31日 星期三

光波光子的波粒二象性,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看完底下影片之後,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LizHf8VqSk

突然覺得自己好像懂得了一些,又好像不懂了一些。

到底哪些是懂的,哪些是不懂的,一時間也說不上來。

只是,當下的心情是有點激動的,因為這些大學時候讀得迷迷糊糊的內容,竟然還有機會在這個時候好像有點看懂的感覺,第一時間就想說要記錄下來,讓之後可以再回味,雖然是不知道什麼時候會用到,但會用到的時候,就會慶幸自己有整理。

首先,整理一下,我想要紀錄的是量子力學,只會介紹關鍵的實驗,但是實驗用的儀器跟原理太過專業,超出個人能力,所以不會在這裡進行深澳的討論,只單純記錄個人感想,不需要多餘的文字,希望文章是簡潔有力。

在牛頓整理出三個運動定律之後,能夠完整的解釋各個物體的運動行為,並且導入了力的概念,被尊稱為力學的始祖,這裡講的力學,是我們生活上看得到的物體,為什麼要強調這一點,因為,這個影片要講的是不同於現實生活,那是一個我們看不到只能靠想像的微觀世界,而牛頓整理出來的是生活巨觀的力學,被稱為古典力學。

這裡不是要討論古典力學裡面有什麼,而是要來瞭解相對古典力學的量子力學,而光是量子力學的大門,正是因為研究光的實驗推導出量子,仔細想想光對人類的生活是非常重要的存在,但整理完相關實驗之後,也發現光是糊弄人類的最大元兇,所以我相信不用光來看這個世界的人,不會被這個世界所欺騙,也就能激發出不同的能力。

牛頓認為光應該是一種粒子,想想也對,光線是筆直的前進,遇到鏡子反射,就像球撞到牆壁反彈,為了要證明,一位名為湯瑪斯楊的天才醫生科學家,在1801~1807期間,構思了很多實驗來驗證,最出名的實驗開啟了量子力學的大門。

這個實驗的構想很簡單,一個光源,經過兩個縫,投射到一個黑幕

如果光是粒子,一顆一顆的光粒子隨機穿過縫隙之後,應該就會形成兩條相對縫隙的光線

但,結果不如預期,詭異的是出現亮暗相間的條紋,這是波的行為,我們以水波來說明,水波前進的時候,高的地方是波峰,低的地方是波谷,
這個實驗被稱為楊氏雙狹縫實驗
即使有了這個可重現的實驗結果,大部分的科學家還是支持牛頓,不相信光是波,
之後,一位科學家帕松(Poisson)出了一個考題,如果假設光真的是具有波動性,
當光源是一個點,從這個點光源發出的光被一個圓形不透明的物體遮擋後,
圓形物體邊緣的光就會有繞射現象,也就是,光會從邊緣擴散,
那麼,每個從邊緣擴散的光到達圓形物體的陰影中心,的距離相同,
應該就會發生建設性干涉(疊加,不是抵消),在影子最暗的地方應該有一個亮點

於是,菲涅耳(Fresnel)阿拉苟(Arago)這兩位學者,真的把這個實驗做了出來,
因為這個實驗是帕松提出來的,所以這個亮點被稱為帕松亮點(Poisson spot)

至此,大部分的科學家都相信光是波了吧,後續馬克士威跟赫茲證明了光是一種電磁波,
以這個觀念為前提下,進行光電效應實驗的時候,出現了讓人困惑的結果,
一位德國物理學家用光去打金屬板的時候,產生的電流跟波的行為不吻合,
如果光是波,照得越久累積越多的波能量,應該可以打出電子,產生電流,

但是,實際上是沒有,要超過某種頻率的光才能打出電子,
而且沒有照越多能量越強,有一個上限,這用波的理論解釋不通。

這個時候,年輕的愛因斯坦跳出來,提出一個理論,那就是光是一種粒子,叫光量子,
光量子的能量跟光源多亮無關,不是越亮就是能量越強,是跟頻率有關,
要超過某個頻率的光才能撞出電子,而且光的能量不是連續的,是階段式的,
所以一個光子只能撞出一個電子,能量的轉移有上限,
這個理論解釋了光電效應,卻推翻電磁波學說,但電磁波也能透過實驗證明,
那麼,到底光是粒子還是波,又有人設計了一個實驗想來證明,結果卻又更加詭異。

其實,想法很簡單,既然你說光是粒子,那麼,一次發射一個光粒子經過雙狹縫,
看看顯示出來的結果就可以判斷光的行為

1909,英國物理學家Geoffery Taylor不斷的降低光強度,確認一次射出一個光子,
如果光真的是粒子,那只能二選一,通過狹縫A或狹縫B,但,

結果竟然還是出現了干涉,只有一顆粒子,那是要跟誰干涉啊

本來以為射出去的是光子,但出現的是干涉現象,所以是波嗎?
還是說,光子分裂成兩個,為了要搞清楚,我們就裝個鏡頭來看看吧,
看看光是怎麼經過狹縫的。

1965,費曼Feynman提出一個想法,即使光有粒子或波兩種特性,不會被同時觀測到,
等到儀器先進到可以做出這個實驗的時候,實驗結果意料之外。

不開攝影機,就跟前面一樣,結果是干涉現象,但是,攝影機一打開,
是粒子現象,就是在螢幕上出現通過兩條狹縫的光紋

雖然終於可以證明光是粒子,但是,完全沒辦法解釋這個現象,
我們先來試著描述這個實驗結果。

講到這裡,在我長年眾多的疑問之中,有兩個冒了出來,這個世界是假的嗎?所有事情都已經是注定的嗎?雖然這兩個問題討論到最後會是同一個,但我很享受討論的過程,所以還是會分開討論。

在了解到所見非所得之後,我們回頭看看自己的大腦是怎麼看待這個世界,雖西醫將人腦分成左右兩邊,但,聽完上述的實驗之後,是不是覺得這也是一種被表面所迷惑的解讀,無法再繼續往下研究,其實,我們回到最前面的實驗,其中一個是集結冥想者來觀測光的實驗,而結果也實際影響了光的行為,想想,我們在冥想的時候會分左右腦嗎?不管是哪個宗教或者修行,都沒有左右腦的分別,反而是要把自己的思想從外界收斂到內心,而後再從內心與大世界連結。






2023年10月8日 星期日

手機用GOOGLE登入原神如何在PC登入

原本是件簡單的事情,會搞得很複雜,是因為GOOGLE帳號的登入只有在手機有效,但是PC版卻不能驗證GOOGLE帳號的登入,這個到HOYOVERSE通行證去看就知道

https://account.hoyoverse.com/#/login?cb_route=%2Faccount%2FaccountInfo

在電腦上進入網頁,直接選擇GOOGLE帳號(不要輸入GOOGLE帳號喔)


進去之後,就會發現只有同行證ID,

到下一個頁面看看,就會發現關聯帳號是GOOGLE,不是GOOGLE帳號,也沒有綁定任何一個郵件帳號

問題來了,手機可以接收GOOGLE驗證,但是電腦上不行,也沒有郵件帳號可以登入

解決的方法就是要綁定一個郵件帳號,這又是另一個問題。

用來綁定的郵件帳號不可以是申請HOYOVERSE的帳號,因為那會是另一個通行證ID

所以,萬一想要用來綁定GOOGLE驗證的郵件帳號已經申請通行證了,就要註銷這個帳號,要等一個月之後完全刪除,才能用來綁定

綁定的方法很簡單,就是在第二個頁面的帳號密碼右邊,有個"綁定"按鈕,按下去依照指示就好




2023年9月15日 星期五

真人化,妖魔化,還是一個夢

對我來說,真人化最大的困難是,能否重現動漫裡面的一切,不管是人物、場景,但是,如果不要去看動漫的一切,當作一個全新的作品,是不是會感覺不一樣,困難就是在這裡,會忍不住去做比較,比如當某個人物出現的時候,你頭腦就會自然冒出動漫的畫面,也許你會說不是這樣子的啊,也或者會說真的做出來了啊,同樣的,看到某個場景時,你可能會驚訝地說,這樣也做得出來啊,或者可能鄙視的說也太偷工減料了。

只是,即使真人化這麼難做,卻一直是討論的焦點,因為大人氣的動漫,真人化剛好可以靠著大賺一筆,而且對於動漫愛好者,能夠將二次元的世界帶到真實世界來,一直是一個夢想,如果可以達成,絕對是會是個重大話題,長存於腦海中的神作,當然爛作也是。

現實的情況是,真人化大部分都是失敗作品,最大的原因前面已經說過就是跟原作的比較,其他還有技術不足,演員不對,片商大改內容......等等,所以井底之蛙的我原本以為成功的真人化是不可能的事,想不到看過了某些改編動漫的舞台劇片段之後,呈現的效果不差,這就讓我好奇了,明明電視或者電影可以透過後製做出更好的效果,為什麼常常結局都很慘,對一個喜好動漫的人來說,有幾個原因可以討論。

第一個是期待,這個心理因素是我認為最重要的,那就是對還原度的期待,不只是角色、場景,還有劇情,這些基本上讀者們都希望能復原,但是,會去觀賞舞台劇的人大多是真實的讀者,所以只要忠實百分百的還原動漫,讓觀眾們會融入引起共鳴,想要跟著唸出台詞,相反的,電視電影感覺起來就像是在亂搞,也許是市場考量吧,希望會吸引到更多的觀眾,所以會做改寫改編,但,畢竟,大部分的讀者是期待著自己心中的那一幕再現,當螢幕上呈現的結果與期待不符時,不管特效多好,改寫的劇情多棒,注定真人化失敗。

舉例來說,我想看到的就是各種盔甲,青銅、白銀、黃金聖鬥士,結果,出現皮甲聖鬥士的時候,那種複雜的情緒我已經不知道如何評語了,相反的,不用華麗的特效,而是中規中矩的呈現人物、場景、劇情、台詞,應該大部分的人都可以認同吧。

說實在的,每次看到真人化的消息,可謂是期待又怕受傷害,尤其技術日新月異,有什麼是做不出來的嗎,但往往就是受傷害,這種複雜的情緒也是一種享受啦。

再來就是真人化時,會想在銜接劇情時加入合理化,以做到起承轉合,讓人不會看得突兀,事實上這不是一個必要行為。其實看動漫的時候,畫面與畫面之間,大部分的讀者都會用自己的方式腦補,或者,當編導想要強調某個情節,多加台詞跟著重某個情感,比如親情友情,這就會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大多會牴觸到讀者的腦補,而且,一般來說動漫的節奏比較快,如果編導用自己的方式去增加劇情台詞,反而不會感受到順暢而是在拖戲,拖過那一段,又沒等到期待中的劇情,那可是會讓人看到理智斷線。

以七龍珠電影當例子,編劇出來道歉說他沒看過七龍珠,只是為了賺錢,既然他沒看過,要怎麼描述人物跟劇情讓他改編呢?我自己想了一下,如果要很快地描述這部漫畫,可能是,主角孫悟空要尋找七顆龍珠招喚神龍許願,他有一位師父叫龜仙人,教他龜派氣功的絕招,大壞人是比克,然後再交待一些冒險過程,說明人物特色,接著就是以好萊塢風格來編寫新劇情,因為他沒看過,連改寫都不可能。

說實話,真人化真的不難,基本上就是忠於原著,因為那是讀者們所期待的所熟悉的,一部大有人氣的動漫,本來就有其獨特的風格而且也已經被市場所接受,想要做任何改編合理化,風險是很高的,大部分的結果我們都已經知道了,不需要絢麗的特效,做出該有的動作,跟著喊出絕招的名稱,就很讓人熱血沸騰了。

每次聽到真人化,還是很期待啦,成功是一種期待,失敗也是一種期待啦。不奇怪。


2023年7月9日 星期日

空氣濾淨器的發生極

 當初看中這一台就是為了免耗材這句話,但是用了一年之後,發生極的線斷了,上網查查,它的金屬線應該是鎢合金,如果是這樣,就跟燈絲一樣,如果不是在真空環境,通電久了應該會容易斷,果然沒多久又斷了,雖然第一次斷的時候,以防萬一買了兩個,還有一個可以立刻補上,不過,一個將近一千塊,實在是不想當成消耗品啊。

在找了幾個影片之後,發現有人自己換過那個鎢合金線,想說壞了都壞了,自己也來試試看,因為自己笨笨的沒想太多遇到一些狀況,就以這篇筆記留作往後參考,純粹是個人經驗,這其實有可能會影響產品性能,不負任何責任。

一開始什麼都沒想,就淘了0.2mm的鎢絲兩公尺來試試,反正不到四十元,結果,直徑不對,長度也不夠,估計應該需要六公尺吧。


離開現場太久,直覺都不準了,認真拿出游標卡尺,得到兩種直徑
 

那我就買兩種吧,這次直接買三十公尺

先把沒壞的拆開來看看是怎麼纏的。

把兩個斷線的拆開,纏的過程中斷了兩次,雖然不知道原因為何,大概就是指甲不要碰到線,然後也不要繃太緊,螺絲一鎖就會斷。

終於纏好了,感覺上,0.05mm跟原本的比較像,但0.1mm纏得比較順手,沒差,兩個上機測試都可以用,這樣,三十公尺三百元左右可以用四次,一次將近八十元,跟濾網的價錢比起來某種程度上也可以算是免耗材啦。










2023年5月14日 星期日

SDG,ESG,DX

標題是熱門了好幾年的話題,總社放為年度目標,老闆在跟隨總社的方針之下,身為下層執行的我,自然是必須要比老闆更懂,但是,各種宣傳資料看了再看,還是搞不清楚到底在說什麼,完全不知道具體要做什麼,只知道有專家學者提出了可以提高利益的理論,然後顧問公司又到處宣傳,這剛好切中一切以利益為上的公司體制,於是從外部找了人來做資料喊口號,設定很多看似有做卻又不知所云的活動,想當然耳,在這種打高空的活動之後,下層就被認為已經具備相對能力,可以做出高層想要的,結果只能自求多福了。

在這樣的層層迷霧之下,根本看不清事物的本質,只好先理解這些名詞的意義,去除那些為了推銷,而添加的無謂的修飾,然後再來整理成自己的感想,才有機會自己能做到什麼。

快速看過一些說明之後,依照時間軸來整理的話,就有了一點簡單的概念。

2004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和財團法人責任投資協會(PRI)共同發表了一份報告,報告中首次提出了ESG概念,就是環境保護(Environment)、社會責任(Social)和公司治理(Governance)的縮寫。

當時,這些策略關注的是環境、社會和治理等表現,希望企業家或投資者將這些策略納入投資決策中,但這些跟利益無關,甚至會增加成本的內容,在那時候沒引起什麼重視。

2015年,聯合國宣布了「2030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簡稱SDGs,總共有十七項目標,從這些課題來看,氣候變遷、經濟成長、社會平權、貧富差距,再怎麼說這些層級太高了,都是國家級的議題,而且這些課題怎麼看都是跟不公平有關,巧妙的是它的名稱是永續發展。

這就對了,永續經營發展是企業家跟投資者最喜歡的,但問題是前面講的,SDG的層級太高了,怎麼會是企業家或投資者想做的事情,解套的方法來了,就是ESG,如果想要永續經營發展,做好ESG,但是,力道還不夠。

要讓ESG登上檯面被重視,需要再跟其他議題有牽連,剛好,溫室效應減碳議題沸沸揚揚,決定了,E的Environment就是你,於是,

2021年11月13日,第26屆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197個與會國家為了避免氣候變遷危機,共同通過新協議:《格拉斯哥氣候公約》,在這個公約裏,綠能減碳什麼都有,最後,再推出ESG指標,用來評估公司的好壞,於是,ESG火紅了。

但是,當我們仔細看ESG的項目時,就會發現這跟公司的發展幾乎是矛盾的,更麻煩的是上層看到這些似是而非的廣告,興致勃勃的作為目標時,底下的人卻是一頭霧水,不過別怕,這種時候,一定會有顧問公司出來,自信滿滿地告訴你他輔導過哪些公司順利達成ESG,先不論真假,我們來看看ESG有什麼就可以知道了。

E就是Environmental,
氣候變化戰略,生物多樣性,水資源效率,能源效率,碳排放
看似很大的議題,其實重點是碳,而市場上也早就準備很多碳排放、碳足跡等等的工具,
只是要注意的,到底公司是否真的需要做這些調查,還是做好節能就可以,
但,如果老闆已經深信這是該做的事,那就在顧問公司進來之前,生一份報告給他吧,
理論上他也是看不懂,為了不要讓麻煩找上你,就先自己找事。

S是Social
機會平等,健康與安全,人權,產品責任,童工
這是一個敏感的議題,也是很多老闆不想碰的議題,在想要避重就輕的時候,
剛好出現一個名詞來解套,叫做DX,但DX是新東西嗎?
它是一個新名詞,但不是新東西,又是一個可以拿來說嘴的東西,後面再來說。

G是Governance
商業道德,遵紀守法、董事會的獨立性,主管薪酬,股東民主
這個領域就不是下層人可以做的,小公司沒這些事,大公司有專人處理。

念歸念,該做的事還是要做,回頭來討論下面的人可以執行的前兩項。

首先,環境是個很複雜的議題,不是一兩句可以說明的錯綜複雜的地球科學,
不過有趣的是,那不是重點,因為我們在講的環境是以人的角度為出發點,
對,地球只有一個,但,環境保護其實那跟地球沒有關係,
因為地球只要火山爆發或者一個大地震,就可以毀滅人類,
不需要人類擔心地球會變成什麼樣子,那只是一個讓議題再往上升級的說法,
本質上說到環境就是帶進影響人類生活的內容,激起大家的危機感,
再加上使用地球這個名詞引起大家的使命感,這就會是一個很好發揮的項目,
麻煩的是,還需要一個代名詞可以作為討論能源資源氣候生物時使用,
我比較有印象的是臭氧層破洞,可惜那時候的範圍太小且議題性不夠,
然後很快就有替代性物品出來,只好草草發表有在開始修補就不了了之,
接著,溫室效應這個名稱的出現,帶來了希望。

先澄清一個觀念,溫室效應不是壞事,是有了溫室效應才能讓地球的溫度不會那麼冷,
問題是效應過頭了,溫度升高到影響到人類的生活環境,不管是吃的用的都收穫不足,
只是,為了要幫溫室效應找出元凶花了一點時間,因為影響的氣體很多,
常見的二氧化碳、甲烷、氫、氟氯碳化物和臭氧都是,
那要選哪一個好哩?在考慮到範圍大又沒什麼用處的話,那就是二氧化碳了,
結果沒有讓人失望,也出現了新名詞助攻,大致就是碳足跡、碳排放、碳盤查,
這些名詞都會有顧問公司來說明得清清楚楚,提供各項工具,
重要的是要自己能掌握碳足跡之後,再來討論減碳的對策,不要先做不瞭解的動作。

再來是社會,如果認真看每個項目,其實都是會增加公司成本,
這就跟公司的本質背道而馳,那,我們換個方向想一下,
其實社會責任的主要目的就是展現公司對於員工關懷的一面,
那麼,如果我們可以減輕員工的負擔,又可以增加公司的產出,那不是很好,
所以,效率化這個名詞被放大強調,然後,我們已經開始在做的紙張轉成電子檔,
也被給了一個名詞,叫數位化,資料數位化,流程數位化,工具數位化,
只要把身邊的資料數位化,做個系統把流程數位化,就可以讓工作效率化,
縮短時間做更多的事,員工高興,老闆高興,就可以達到社會責任,為了讓老闆更高興,
我們可以用這些數位化後的業務創造新的競爭優勢,這就是數位轉型了,
顧問公司可以提供很多數位化的方案,重要的是我們要知道哪些需要數位化,
不要被競爭優勢的美夢給迷惑,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

最後,要談的是資安。







AI即將成真,但還只是個說詞,裁員才是真的

 在資本主義利潤為上的精神之下,企業無不奉行任何能節省成本的方法,尤其是裁員=財源的想法,但是,當生成式AI這個風潮興起之後,西方不斷傳來裁員的新聞,不管是科技或者金融,但東方在ai的運用卻還是雷聲大雨點小,這是一個很有趣的現象,我就來講講,以一個擔任公司內部推廣DX活動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