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我來說,真人化最大的困難是,能否重現動漫裡面的一切,不管是人物、場景,但是,如果不要去看動漫的一切,當作一個全新的作品,是不是會感覺不一樣,困難就是在這裡,會忍不住去做比較,比如當某個人物出現的時候,你頭腦就會自然冒出動漫的畫面,也許你會說不是這樣子的啊,也或者會說真的做出來了啊,同樣的,看到某個場景時,你可能會驚訝地說,這樣也做得出來啊,或者可能鄙視的說也太偷工減料了。
只是,即使真人化這麼難做,卻一直是討論的焦點,因為大人氣的動漫,真人化剛好可以靠著大賺一筆,而且對於動漫愛好者,能夠將二次元的世界帶到真實世界來,一直是一個夢想,如果可以達成,絕對是會是個重大話題,長存於腦海中的神作,當然爛作也是。
現實的情況是,真人化大部分都是失敗作品,最大的原因前面已經說過就是跟原作的比較,其他還有技術不足,演員不對,片商大改內容......等等,所以井底之蛙的我原本以為成功的真人化是不可能的事,想不到看過了某些改編動漫的舞台劇片段之後,呈現的效果不差,這就讓我好奇了,明明電視或者電影可以透過後製做出更好的效果,為什麼常常結局都很慘,對一個喜好動漫的人來說,有幾個原因可以討論。
第一個是期待,這個心理因素是我認為最重要的,那就是對還原度的期待,不只是角色、場景,還有劇情,這些基本上讀者們都希望能復原,但是,會去觀賞舞台劇的人大多是真實的讀者,所以只要忠實百分百的還原動漫,讓觀眾們會融入引起共鳴,想要跟著唸出台詞,相反的,電視電影感覺起來就像是在亂搞,也許是市場考量吧,希望會吸引到更多的觀眾,所以會做改寫改編,但,畢竟,大部分的讀者是期待著自己心中的那一幕再現,當螢幕上呈現的結果與期待不符時,不管特效多好,改寫的劇情多棒,注定真人化失敗。
舉例來說,我想看到的就是各種盔甲,青銅、白銀、黃金聖鬥士,結果,出現皮甲聖鬥士的時候,那種複雜的情緒我已經不知道如何評語了,相反的,不用華麗的特效,而是中規中矩的呈現人物、場景、劇情、台詞,應該大部分的人都可以認同吧。
說實在的,每次看到真人化的消息,可謂是期待又怕受傷害,尤其技術日新月異,有什麼是做不出來的嗎,但往往就是受傷害,這種複雜的情緒也是一種享受啦。
再來就是真人化時,會想在銜接劇情時加入合理化,以做到起承轉合,讓人不會看得突兀,事實上這不是一個必要行為。其實看動漫的時候,畫面與畫面之間,大部分的讀者都會用自己的方式腦補,或者,當編導想要強調某個情節,多加台詞跟著重某個情感,比如親情友情,這就會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大多會牴觸到讀者的腦補,而且,一般來說動漫的節奏比較快,如果編導用自己的方式去增加劇情台詞,反而不會感受到順暢而是在拖戲,拖過那一段,又沒等到期待中的劇情,那可是會讓人看到理智斷線。
以七龍珠電影當例子,編劇出來道歉說他沒看過七龍珠,只是為了賺錢,既然他沒看過,要怎麼描述人物跟劇情讓他改編呢?我自己想了一下,如果要很快地描述這部漫畫,可能是,主角孫悟空要尋找七顆龍珠招喚神龍許願,他有一位師父叫龜仙人,教他龜派氣功的絕招,大壞人是比克,然後再交待一些冒險過程,說明人物特色,接著就是以好萊塢風格來編寫新劇情,因為他沒看過,連改寫都不可能。
說實話,真人化真的不難,基本上就是忠於原著,因為那是讀者們所期待的所熟悉的,一部大有人氣的動漫,本來就有其獨特的風格而且也已經被市場所接受,想要做任何改編合理化,風險是很高的,大部分的結果我們都已經知道了,不需要絢麗的特效,做出該有的動作,跟著喊出絕招的名稱,就很讓人熱血沸騰了。
每次聽到真人化,還是很期待啦,成功是一種期待,失敗也是一種期待啦。不奇怪。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