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13日 星期一

人腦的先天盲點----黑天鵝讀後感

         書的作者不喜歡簡略、書摘,但是書的內容實在太龐大,如果不寫下來,以我這個讀了後面忘了前面的腦袋,真的很難整理一些前後連貫的觀念,與其說是感想,倒不如說是複習用的摘要,因為說實在的,這是一本很思想的書籍,第一次看完之後,覺得好像自己懂他要說什麼,但是仔細想想,卻又不太能理解他提出來的東西,所以先把體會到的東西寫下來,往後有再領悟到或者觸類旁通到什麼的時候,再慢慢修正。

        以一個大前提來說,我們生活在一個極端的世界,百分之十的人控制百分之九十的資源,有起伏變化,大部分的學者(尤其是經濟學家)卻傾向用平庸世界來解釋,因為這樣的模型最有規律而且平穩,只不過這樣做就把可能的例外給排除掉了,也就是所謂的黑天鵝事件。
         為什麼這些學者會這麼做而且還被奉為圭臬呢?
        簡單的說:人腦沒辦法處理抽象化的事物,所以人類會把任何的事物都找出能將其合理化的說明,但是所謂的合理化其實是自我認定,也就是說任何發生的事都會有原因,因為人腦不喜歡不確定性,難以接受無法解釋這件事,不過常常發生的是,人的心中其實早已有了定論,只是為了這個定論去找解釋。
         但是,當人們找不到合理的解釋,自己也沒有定論時,就會到處打聽,內心深處就是要一個確切的安全感,如果有一個人提出說法,就像找到了浮板,甚至變成跟隨者,因此人們是可以一種喜歡編故事、聽故事的生物,這就是八卦、道聽塗說一直盛行的原因。

         所以,當學者對於自己不想承認或者不瞭解的事件提出解釋、找出理由,而且這個說明很有條理,只要沒有突發狀況都可以套用的話,人們就會接受這樣的解釋,並且更期望可以用這樣的解釋去預測未來,但是,就前面所說過的,我們所處的是一個極端的世界,當你冀望世界可以走在預期的路上的時候,往往一直被壓抑住的例外變因就會被釋放出來,變成你所注意不到的黑天鵝。
        有一個要注意的是,每個人的黑天鵝都不是相同的,因為每個人思考的方式不一樣,你沒注意到的並不代表別人也不會注意到。

        再繼續說下去,其實命運跟神話也是人們編出來的,活下來的人們會流傳自己的故事,但是死去的人們卻沒有辦法反駁其真實性,不管發生的機率是微乎其微,因為我們就是個極端的世界,只要發生了就是百分之一百的發生。

        而這本書之所以要那麼厚,是因為作者不斷地從各個面向來解釋這個事實,理由是人類不會去承認自己是事後諸葛的生物,所以作者從他思想的形成,周遭的生活,一個假造的故事,用各種說法來闡明人類就是喜歡編故事、聽故事的生物,因此,越會說故事的人越受歡迎,到後面,還更加強調這個黑天鵝思想的用法,而這個觀念,我認為古代就已經有了,趨吉避凶。
         
        為什麼東方觀念上早已經存在的想法,西方作者要寫這麼厚的一本書呢?其實東方人根本上就把趨吉避凶當成是一種信仰,而沒有在生活上思考,因為黑天鵝是挑戰長久以來根深蒂固的觀念,是一個引起漣漪的事件,對平靜的生活就是兇,東方人在歷史悠久的中國文化影響(尤其是儒家)之下,就是溫良恭儉讓,所以遇到問題時,因為已經習慣中庸,很難反向思考根本的原因,所以到廟裡去問神求籤,或者找個自我安慰的理由就結束了,而西方雖然把生活交給了神,但根本上還在戰鬥之中,比如職場上追求績效的競爭,資源的爭奪,因此生活本身就要趨吉避凶,尤其中東還有真的戰爭,黑天鵝的作者小時候就經歷過,在活著才是真的世界裏,實事求是地找出黑天鵝在哪裡就是生存的法則。

        既然這麼一個顯而易見、簡單的道理,在作者不厭其煩地一再解釋之後,世界會有所改變嗎?也許有人會改變,但世界不會改變,因為這跟利益有關,尤其是經濟方面,這就是作者對經濟學家非常反感的原因,而這些經濟學家又利用人腦的弱點讓人們更陷入錯誤的方向,對我來說,整本書就是在說明人腦的弱點、經濟學者的無知,然後提出驗證說明,但是整本書真的太厚了,有什麼弱點,學者的無知,寫的洋洋灑灑真的會忘記,為了警惕自己,按照自己的想法大致整理,方便複習。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AI即將成真,但還只是個說詞,裁員才是真的

 在資本主義利潤為上的精神之下,企業無不奉行任何能節省成本的方法,尤其是裁員=財源的想法,但是,當生成式AI這個風潮興起之後,西方不斷傳來裁員的新聞,不管是科技或者金融,但東方在ai的運用卻還是雷聲大雨點小,這是一個很有趣的現象,我就來講講,以一個擔任公司內部推廣DX活動的角色,...